2006-11-18

都要拆、都拆了

離開才三個月﹐變化實在不少。還未返家﹐在回家的途中已見到街上不少店舖都易了手。家樓下竟然開了間必勝客。大陸的巴士站名近一半都是店名、工廠名。這個情況永不可能在香港發生﹐過幾個月店舖都改了﹐難道站名又要跟着改。就算改得來﹐乘客也未必跟得上節奏﹐知道這個xx超市前身就是yy電器。

從昨晚的飯局才得知在APM開了間Mos Burger﹐據稱排晒長龍。也從同一個人口中得知影藝戲院始終也逃不過要關門的命運。我從小到大都是新界人﹐天星碼頭和影藝戲院於我是沒有童年回憶的。第一次進影藝已唸大學﹐記不起是看《情書》還是《艾活傳》﹐反正兩齣都是在那裏看的。之後間中都會去看些只有在影藝才看得到的戲。影藝的員工的服務態度實在是差的﹐打電話去問影期﹐會得到帶着不耐煩語氣的答案﹔電影放到尾﹐帶位已各就各位﹐一出credit便開燈開門高聲宣佈請由此離開。座位也不很舒服。只是這間戲院能夠讓人看到不同一般的戲﹐單這點已叫人捨不得它結業。

昨晚也談起胡恩威。記得他寫過﹐只需在住宅區 一棵大榕樹﹐人們在樹下活動﹐自己成長時也看着樹在成長﹐這樣便製造了一羣人的集體記憶。對社區的認同從來都來自這些集體記憶。這幾個月來影響最大的改變﹐是連中環天星碼頭都關閉了。幾十年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從此只留在腦海、照片和錄像裏。正如某博客說﹕「有什麼是可以不拆的?」

technorati tag:

2 comments:

qing wa said...

: )

So B said...

對呀.

也許是老了,回憶多了,適應新事物的能力差了,漸覺香港越來越行得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