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4-16

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觀前與觀後

難怪有人問我有沒有看過《牯嶺街》,我根本就是小四或者他爸爸那一類人:講原則、講公平、認真。那時我有影碟,看到一半沒有看下去,不明為甚麼會這樣問。朋友聽罷,沒有說甚麼。

這次電影節紀念楊德昌,放映他所有作品。我對《牯嶺街》是頗帶期望的。早知自已看電影容易給追看劇情而忽略其他,所以安排自己先把影碟看一次,好讓看大銀幕時可以注意細節。電影節正場密密麻麻的行程剛過,只剩一個星期做這個預覽。有幾晚早睡了,這樣又少了幾天。終於毎晚看一小時,用斬件的把四份之三先看過(全片長近四小時)。最後一小時始終沒有時間看,所以在大銀幕看時這部份還是有些地方不明所以。譬如小馬打籃球心不在焉,隊友問他怎麼了,他垂頭不語--然後呢?

唸書時旁聽馬傑偉的電影通識課,他用兩節課時間來講那支手電筒。這次認真的看碟,看到了光的運用。可是到看大銀幕才見到很多小眉小眼的道具、服飾、表情等等,尤其是光暗,小電視機怎麼表現得到。

坐了四小時,完場時第一件事想到的,是「可不可以再看一次?」。只是早在幾星期前網上已經有人求票,即是說,早滿座了。

我是好多年前先看《一一》,最近才看《牯嶺街》的,而兩齣都利用兩代人在不同場合講同一句對白來把故事穿插。看上去覺得生命怎的這般重疊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