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猩猩,不是猴子。
為何「本地考生只以GRE報讀,內地考生才需要考試」,中國人不考GRE,香港人專考GRE?中國大學不看GRE,香港的大學專看GRE?為何不要求繁體而要求英文卷,是中大或大學授課考試原本都用英文;或是港生知道繁體已不可能,把英文當成最後壁壘,校方不承認香港,還能承認英國餘蔭。香港把英文當成主體認同、身份識別的一部分嗎?
中國人不考GRE,這我也不明白,中國很多出國的人考GRE,但很久以前已聽說過中國學生在香港較多不考GRE而另途入學。大學理工科目功課試卷論文一定是用英文的,換了我在場見到中文試題也會不知所措。至於授課就看哪所,除中大外全部大學的非中文科都用英語(好像是,不能確定)。中大就粵英普都有可能,選科指南寫明授課語言。曾有大陸學生在寫明粵授的課堂上要求改用普通話。本來提出要求沒什麼,關鍵是教授答應,那就鬧風波。香港不見得把英文當成主體認同。香港有些人把用繁體,應該說不用簡體,再準確點是拒絕只有簡體而無繁體,當成主體認同。可翻查近年的「agnès b CAFÉ簡體字餐牌事件」。自己寫日記沒人理你,家庭式雜貨是有用簡體那也罷了,政府大機構出任何文字只出簡體的話就很傷。另外即使用繁體但棄用港式詞語(不是指口語)而用大陸詞語,也會引起小風波。但這類事情已經全面出現在新聞報導的外國地方譯名。
評論說「為何不抵制英文餐牌歧視港人」,很像這幾天台灣教育部將高中課綱改為統派觀點,群眾抗議,類似愛港力的那些人便指控現行課綱媚日,屬皇民教育。餐牌「朱古力」從小看到大,卻不知發音。查到聽後呆了半晌,繼續查法語、英式發音,最後葡語最接近「朱」,來港第一個甜點師傅是葡萄牙人吧!可是語尾很囉唆多掛了一串音節,不符,懸案。不同於上次告示,你在檢查中大為人處事是否夠型格?不是顧客看商家,是父母在客人面前緊張自己孩子餐桌禮儀是否上得了檯面那種檢查。你很愛中大,是嗎。
說來我也不知來源。「古力」近英語,尤其「力」的入聲(雖然聲調高低差很遠),我認為一下子剔除法西葡德意荷是來源的可能,因為這些都唸長「啦」。我聽來最近是阿拉伯語。懷疑有無只略懂粵語的人會依三字的本音讀,我想像我會聽不懂。有種朱古力冰條叫「古力樂」,從來都是拿了給錢走,一直想知該怎讀。問對的人系列:台灣有無台臺之辯?似乎連官方也兩者都用?「高中課綱改為統派觀點」,這邊不單新聞沒提,無專欄評論,連網民也沒人知道。課綱網上有無全文?想知課綱這東西(不單指這次改動)如何滲入觀點。中大嘛,出事的就是我的系啊。
太厲害了,阿語真的像。葡語肯定從阿語來的。本音,是指粵語或普通話發音?你是指網站的發音不是香港人慣說的?那說甚麼?為甚麼「古力樂」有不同讀法?我沒有看過如此叨仔的傻仔。彷彿你說過科學是全然客觀,當時我不知自己未聽明這整個故事,還有得說。務請一讀《世界史的誕生》,關於各區域歷史製程如何深刻誤導後人製造戰爭。一時找不到連結,差異可見過去審議紀錄。譬如中國對內謊稱對台有治權,向台灣主張對台有主權,總說自古已屬,舉證夷洲、流求紀錄。但就算夷洲、流求是台灣,也無關今人。何況是不是臺灣,學界各執一詞。王委員曉波堅持根據中華民國憲法,台灣是中國的,所以能證明台灣屬中國的不成立的證據,都要說成證據,寫進課本洗腦。前陣子還有官員說根據憲法,台灣首都在南京。中台互相宣佈片面收復歷史失地納為己有,為甚麼英國不宣佈向紐約徵稅抽丁呢。性平法修法,真愛聯盟鬧場也是議事騷擾路線。你在中大,日子過得可好。一黃灰天下午,去了中大,看民主女神身披彩虹旗,走過遼遠草皮,想著為何民主是個女人,為何德拉克魯瓦《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》把自由畫成女人。搭校巴一層一層緩慢盤旋而上,入夜後樹梢寒冷,窗戶燈影照亮教學樓宿舍樓環山拱抱,人在懷抱之中。新禮堂與神學樓之間,見到耶穌為門徒洗腳的銅像,垂頭寧靜的側臉,他像打定主義在那隻銅腳上洗一輩子,其決心令被洗者也戰慄。一遍遍讀那引述經文,慢慢落淚。因為是神學樓所以放個耶穌吧。但是,台灣校園銅像不是獨裁者,便是捐款富翁。教育,不作為國家的社會控制機構,而立志於服事我們當中最小的,教師如此服事學生,學生學習如此服事社會老殘窮病,而非為服事權勢財富。多麼偉大的發明。山道上成群白人學生,港生內地生,說著英語打鬧,偶爾兩人間夾雜普通話,從而意識到此地是英語授課,想像殖民時期以降,菁英全英語制度,能把社會階級分化到甚麼程度;而要跨越那分化鴻溝,又要何等純真豪邁決心勇氣,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,怒而飛,其翼若垂天之雲。那時我不知道未聽明整個故事。在學生飯堂吃了一個飯,遠遠看過了圖書館,與無數人擦肩而過,只知道這裡究竟生產什麼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那時候你每天做甚麼啊。
已經不是騷擾而是議事殲滅:在野黨市長執政的高雄市,年度預算遭國民黨議員統刪57億。你來到的高雄將沒有高雄電影館、電影節。臺灣史課綱變動表
「叨仔」看不明。本音指粵語,整個問題是:「朱古力」中的「古力」已知要轉調,那麼「古力樂」中的「古力」要轉調嗎?曾發宏願,畢業前去盡中大所有能進的廁所。結果神學樓旁邊樓梯經常走,但神學樓連進也沒進過。我去香港大學也會覺得奇怪,為什麼連觀星營啊、遠足啊這些活動的海報也是英文?你去中大只是參觀而非有活動?神學樓一帶叫「崇基」,山頂有個「新亞」,兩個書院歷史上都是有點態度的。「新亞人」說出來沾少少從前的光,略略有光環。入學時不知,選了聽說容易住宿又多點獎學金的另一所,結果也領不到獎學金。年度預算是否每年批?可能下年又復辦?
台臺之辨不時會提。粵音韻彙,問「叻」,答「無此字之粵音資料」。各樓廁所,尿兜廁格水喉有不同嗎?中大為授課語文被告上法院,是以說英語抵制普通話?wiki:「1976年,香港政府修改大學條例,將不同書院的權力收歸大學中央。現時的成員書院只專責非形式教育,如提供通識課程及學生宿舍等。中大近年推行全民書院制,除了研究院師生職員外(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),所有教職員和學生都有所屬書院。」為此讀了章程,仍不明白「現時」「近年」究竟同時或誰先誰後,書院對你有何作用,如陳之藩說的劍橋導生制?預算每年批。今年鬧選舉,不知選完點樣。
去中大看民女
法院一事如果指此事,就不是英語vs普通話,而是英語vs中文。起因是校方指「普世性科目」須以英語授課。留意我之前說功課考試論文等文字活動用英文,但授課語言是另一回事。那「現時」「近年」狀態維持了凡幾十年。人人有所屬書院,但書院除了通識課程及學生宿舍以外真是沒意義的。導生制也只剩個名字。用來討論功課答案...
請告訴我整個故事,想知兩造作為的意義為何。中大為何堅持英文,為方便各國洋生?讀到中大擴充以增收三千學生,是財務策略,或全球大學競爭排名的經營趨勢?近年感受考生選校看重排名到荒謬程度。學生跨國大規模流動時,排名頓成其lonely planet。港生提告,是要求中大守住初衷、重視內需?「普世性科目」是台稱通識科目的那些吧。意謂專業課程授課語言自由?或已約定俗成用英語?為何用通識、專業科目來分別語文?校方、教師、教師之間、學生、學生之間對此的態度如何分佈?架空學院使之形同虛設,意謂中央集權,剝奪校園民主自治、師生聲音?
堅持英文是為了和國際接軌云云。下次來香港可以去香港大學走走,洋生的確多得多。提告我認為是要求中大守住初衷,但不見得是為內需。都說有些書院有光環,建校時高舉的中文二字也是光環。普世性科目正正不是通識啊,是那些較少涉及在地文化,在哪裡念都念差不多內容的科目,如理工醫。
大學教育如何被摧毀?
Post a Comment
13 comments:
為何「本地考生只以GRE報讀,內地考生才需要考試」,中國人不考GRE,香港人專考GRE?中國大學不看GRE,香港的大學專看GRE?
為何不要求繁體而要求英文卷,是中大或大學授課考試原本都用英文;或是港生知道繁體已不可能,把英文當成最後壁壘,校方不承認香港,還能承認英國餘蔭。
香港把英文當成主體認同、身份識別的一部分嗎?
中國人不考GRE,這我也不明白,中國很多出國的人考GRE,但很久以前已聽說過中國學生在香港較多不考GRE而另途入學。
大學理工科目功課試卷論文一定是用英文的,換了我在場見到中文試題也會不知所措。至於授課就看哪所,除中大外全部大學的非中文科都用英語(好像是,不能確定)。中大就粵英普都有可能,選科指南寫明授課語言。曾有大陸學生在寫明粵授的課堂上要求改用普通話。本來提出要求沒什麼,關鍵是教授答應,那就鬧風波。
香港不見得把英文當成主體認同。香港有些人把用繁體,應該說不用簡體,再準確點是拒絕只有簡體而無繁體,當成主體認同。可翻查近年的「agnès b CAFÉ簡體字餐牌事件」。自己寫日記沒人理你,家庭式雜貨是有用簡體那也罷了,政府大機構出任何文字只出簡體的話就很傷。另外即使用繁體但棄用港式詞語(不是指口語)而用大陸詞語,也會引起小風波。但這類事情已經全面出現在新聞報導的外國地方譯名。
評論說「為何不抵制英文餐牌歧視港人」,很像這幾天台灣教育部將高中課綱改為統派觀點,群眾抗議,類似愛港力的那些人便指控現行課綱媚日,屬皇民教育。
餐牌「朱古力」從小看到大,卻不知發音。查到聽後呆了半晌,繼續查法語、英式發音,最後葡語最接近「朱」,來港第一個甜點師傅是葡萄牙人吧!可是語尾很囉唆多掛了一串音節,不符,懸案。
不同於上次告示,你在檢查中大為人處事是否夠型格?不是顧客看商家,是父母在客人面前緊張自己孩子餐桌禮儀是否上得了檯面那種檢查。
你很愛中大,是嗎。
說來我也不知來源。「古力」近英語,尤其「力」的入聲(雖然聲調高低差很遠),我認為一下子剔除法西葡德意荷是來源的可能,因為這些都唸長「啦」。我聽來最近是阿拉伯語。
懷疑有無只略懂粵語的人會依三字的本音讀,我想像我會聽不懂。有種朱古力冰條叫「古力樂」,從來都是拿了給錢走,一直想知該怎讀。
問對的人系列:台灣有無台臺之辯?似乎連官方也兩者都用?
「高中課綱改為統派觀點」,這邊不單新聞沒提,無專欄評論,連網民也沒人知道。課綱網上有無全文?想知課綱這東西(不單指這次改動)如何滲入觀點。
中大嘛,出事的就是我的系啊。
太厲害了,阿語真的像。葡語肯定從阿語來的。
本音,是指粵語或普通話發音?你是指網站的發音不是香港人慣說的?那說甚麼?為甚麼「古力樂」有不同讀法?
我沒有看過如此叨仔的傻仔。彷彿你說過科學是全然客觀,當時我不知自己未聽明這整個故事,還有得說。務請一讀《世界史的誕生》,關於各區域歷史製程如何深刻誤導後人製造戰爭。
一時找不到連結,差異可見過去審議紀錄。譬如中國對內謊稱對台有治權,向台灣主張對台有主權,總說自古已屬,舉證夷洲、流求紀錄。但就算夷洲、流求是台灣,也無關今人。何況是不是臺灣,學界各執一詞。王委員曉波堅持根據中華民國憲法,台灣是中國的,所以能證明台灣屬中國的不成立的證據,都要說成證據,寫進課本洗腦。前陣子還有官員說根據憲法,台灣首都在南京。中台互相宣佈片面收復歷史失地納為己有,為甚麼英國不宣佈向紐約徵稅抽丁呢。
性平法修法,真愛聯盟鬧場也是議事騷擾路線。
你在中大,日子過得可好。
一黃灰天下午,去了中大,看民主女神身披彩虹旗,走過遼遠草皮,想著為何民主是個女人,為何德拉克魯瓦《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》把自由畫成女人。搭校巴一層一層緩慢盤旋而上,入夜後樹梢寒冷,窗戶燈影照亮教學樓宿舍樓環山拱抱,人在懷抱之中。新禮堂與神學樓之間,見到耶穌為門徒洗腳的銅像,垂頭寧靜的側臉,他像打定主義在那隻銅腳上洗一輩子,其決心令被洗者也戰慄。一遍遍讀那引述經文,慢慢落淚。因為是神學樓所以放個耶穌吧。但是,台灣校園銅像不是獨裁者,便是捐款富翁。教育,不作為國家的社會控制機構,而立志於服事我們當中最小的,教師如此服事學生,學生學習如此服事社會老殘窮病,而非為服事權勢財富。多麼偉大的發明。
山道上成群白人學生,港生內地生,說著英語打鬧,偶爾兩人間夾雜普通話,從而意識到此地是英語授課,想像殖民時期以降,菁英全英語制度,能把社會階級分化到甚麼程度;而要跨越那分化鴻溝,又要何等純真豪邁決心勇氣,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,怒而飛,其翼若垂天之雲。那時我不知道未聽明整個故事。在學生飯堂吃了一個飯,遠遠看過了圖書館,與無數人擦肩而過,只知道這裡究竟生產什麼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
那時候你每天做甚麼啊。
已經不是騷擾而是議事殲滅:在野黨市長執政的高雄市,年度預算遭國民黨議員統刪57億。你來到的高雄將沒有高雄電影館、電影節。
臺灣史課綱變動表
「叨仔」看不明。
本音指粵語,整個問題是:「朱古力」中的「古力」已知要轉調,那麼「古力樂」中的「古力」要轉調嗎?
曾發宏願,畢業前去盡中大所有能進的廁所。結果神學樓旁邊樓梯經常走,但神學樓連進也沒進過。
我去香港大學也會覺得奇怪,為什麼連觀星營啊、遠足啊這些活動的海報也是英文?
你去中大只是參觀而非有活動?
神學樓一帶叫「崇基」,山頂有個「新亞」,兩個書院歷史上都是有點態度的。「新亞人」說出來沾少少從前的光,略略有光環。入學時不知,選了聽說容易住宿又多點獎學金的另一所,結果也領不到獎學金。
年度預算是否每年批?可能下年又復辦?
台臺之辨不時會提。
粵音韻彙,問「叻」,答「無此字之粵音資料」。
各樓廁所,尿兜廁格水喉有不同嗎?
中大為授課語文被告上法院,是以說英語抵制普通話?
wiki:「1976年,香港政府修改大學條例,將不同書院的權力收歸大學中央。現時的成員書院只專責非形式教育,如提供通識課程及學生宿舍等。中大近年推行全民書院制,除了研究院師生職員外(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),所有教職員和學生都有所屬書院。」為此讀了章程,仍不明白「現時」「近年」究竟同時或誰先誰後,書院對你有何作用,如陳之藩說的劍橋導生制?
預算每年批。今年鬧選舉,不知選完點樣。
去中大看民女
法院一事如果指此事,就不是英語vs普通話,而是英語vs中文。起因是校方指「普世性科目」須以英語授課。留意我之前說功課考試論文等文字活動用英文,但授課語言是另一回事。
那「現時」「近年」狀態維持了凡幾十年。人人有所屬書院,但書院除了通識課程及學生宿舍以外真是沒意義的。
導生制也只剩個名字。用來討論功課答案...
請告訴我整個故事,想知兩造作為的意義為何。
中大為何堅持英文,為方便各國洋生?讀到中大擴充以增收三千學生,是財務策略,或全球大學競爭排名的經營趨勢?
近年感受考生選校看重排名到荒謬程度。學生跨國大規模流動時,排名頓成其lonely planet。
港生提告,是要求中大守住初衷、重視內需?
「普世性科目」是台稱通識科目的那些吧。意謂專業課程授課語言自由?或已約定俗成用英語?為何用通識、專業科目來分別語文?
校方、教師、教師之間、學生、學生之間對此的態度如何分佈?
架空學院使之形同虛設,意謂中央集權,剝奪校園民主自治、師生聲音?
堅持英文是為了和國際接軌云云。下次來香港可以去香港大學走走,洋生的確多得多。提告我認為是要求中大守住初衷,但不見得是為內需。都說有些書院有光環,建校時高舉的中文二字也是光環。
普世性科目正正不是通識啊,是那些較少涉及在地文化,在哪裡念都念差不多內容的科目,如理工醫。
大學教育如何被摧毀?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