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04-13

台灣食物

因不懂發音而不敢點的台灣食物計有:土魠鱼焿、大麵焿、蚵仔煎、蚵仔麵線、刈包、爌肉飯、碗粿、剉冰、鼎邊趖,還有一些記不起。土魠鱼焿見過四個字都從魚部,電腦打不出。一看就很魚所以不想吃,但四個字只懂一個,要我點會膽怯。

讀到「意麵全省到處可見,而其發跡地就正在鹽水鎮」,大驚。我就奇怪怎麼到處都賣意麵,意大利麵很流行麼?

6 comments:

vvv said...

名稱都借普通話發音來音譯台語,有邊讀邊,「魠」從魚從托,照托念就是。
土魠魚焿→土托魚羹
蚵仔煎→鵝啊煎
刈包→刮包
爌肉飯→控肉飯
碗粿→哇貴
剉冰→錯冰(通常是說我要紅豆冰什麼的,或直接手指選哪四種配料)
鼎邊趖→鼎邊錯
讀錯的好處,就是對方會告訴你發音。
不想被糾正,可以用手指價目表。

外國人不懂台灣大排檔如何點菜。就算看懂中文,麵攤的菜單,不列豆乾、海帶、滷蛋、豬頭皮等小菜和價目。約定俗成、口語介面,熟客總說「豆乾切二十塊」,新來就問「小菜怎麼賣」。
很神秘,好比中國點麵,說幾兩幾兩,外人想不到是多少份量。
是鄉鎮、社區熟人內部文化符碼。對外人形成防火牆。
香港一些熱門茶樓聲名狼藉的粗魯趕客,也算文化鴻溝。

麥當勞、7-11開架式自助、明碼不二價、品質各處穩定統一,開放服務城市陌生人。
相對於跨國連鎖,第三世界專做外國觀光客生意的獨立食肆,有旅遊指南、背包網站推薦,有英文招牌,送上英譯菜單,標明美金價格。像是輔具,淺水區。

第一次到中國,怕一人在外生病,醫療不可信任,於是只在投宿國際觀光酒店吃飯,對外間攤檔目不斜視。

多年後,第三次到曼谷,終於壯膽,屏息,獨自在老城生果欄外的攤檔坐下。沒人翻譯,老闆不通英文,指著食材一項一項問我。按照指示,麵條或河粉?手指點了河粉,魚丸,要湯不要乾,以聾啞人自居,都可以完成。
不久,七十歲瘦小的老太太同桌坐下,看她流程,才知道,湯喝完一半,再倒入紅色辣醬,換成另一種口味,再喝。
即使攤檔點碗湯粉,也是套餐,老闆不鏽鋼桶水龍頭倒出玻璃杯甜紅茶,插粉紅吸管。好像台灣自助餐店附送的冬瓜茶、養樂多,心意可感。
街道金光西斜,映著成群放學中學生,男女在旁邊雜貨店買雪糕,招呼路過朋友。
體會到午後點心帶給生命不同階段的人們,同樣欣悅滿足之情。

曾經在印度吃壞了病得半死的朋友,警告我去了不要在外吃平民食物。然而每個人去了都是一路吃、一路瀉啊。
要去新加坡,有什麼推薦呢。


說來你們管那叫意粉吧。

kafailo said...

去擉明不會講的地方反而豁出去手指指,會講一半的時候最奇怪。這叫「轉唔到台」,像電視轉不到(中英文)台。在法國我用法文問路,回我英文,我轉唔到台,二人一個講英一個講法,持續了一會。

我們是叫它意粉。不過又黃色又粗的,怎看都像麵多於米粉。那麼街邊小店賣的花枝意麵,實在是意大利麵還是地道的麵?

新加坡Ubin島近機場但從機場去也頗轉折。東海岸知道了吧就不說。由Mount Faber行山徑經Telok Blangah Hill Park、Kent Ridge Park到國立大學區之後是沒遊客去的西海岸。等於五六個MRT站長。會經過像矽谷的科學園,即是非上下班時間無人氣的地方。務必先看地圖。Sungei Buloh濕地可看看,該在哪下車不容易知道。Pasir Ris Town Park又大又無人又在住宅區又近MRT又在海邊。

vvv said...

計畫史上最快做完,全部現成。
你是否考慮過寫旅遊書。

之前用玻璃罐擀麵,切成麵條,再擀開來,吃來就是河粉。因此也為粉麵之辨困惑。
意麵非意粉,如從禮物包裝拆下來、細窄的米色緞帶般,柔軟起縐,閃亮反光,撈起大口吃,滿盈香氣滿足。搭配豆芽清脆,滷肉末鹹嗆,韭菜末委婉的甜,就是世界最好味的麵,其他蝦仁、叉燒或花枝都是陪襯了。

你真的好愛住海邊。要不要找旅館打工換宿,每天做兩小時家務整理,其他時間都騎單車去看海。

kafailo said...

我塵為扁的可以是麵也可以是粉但圓身略粗的只可以是麵。

外國人旅館打工換宿我好懷疑要算起來的合法性。在香港好像即使沒收工資也犯法,違反遊客入境條件云云。那如何定義什麼叫工作我不知道,難道義工也犯法我也不知道。打工換宿試過,旅館是水平地近海的,但垂直地在山上,要走半小時下山,結果也沒有常去海邊。

vvv said...

這次台南問民宿附近哪裡有飯吃,是香港青年當值,做兩小時,其餘時間出外玩。
台灣從總統到攤檔,一日不違法是過不下去的。都不擔心是否合法,要擔心法是否合人,不合要修法。很慢,然而法案也仍在倉庫裡躺著等見天日。


初次來港看到怪名,要了一盤炒貴刁。上桌原來是炒河。用普通話讀就是台語發音,而且它到泰國也叫同個音。
何時叫貴刁,何時叫炒河。湯的又怎麼叫。
台灣我以為米製叫粉,麥製叫麵,所以米粉、麵包。但河粉為何又不叫麵粉。
終於發現意麵有兩種,圓身油炸乾硬的是香港的伊麵,我猜因為音近而與意麵混淆,訛傳為意麵,如炒花枝意麵;原本認知的意麵,是扁身裹粉濕軟的緞帶捲,例如煮陽春麵。

說說你對海濱住宅的愛究竟是甚麼吧。

kafailo said...

我印象中貴刁幼一點(你們叫細一點吧),粗一點叫河粉,金邊粉比貴刁更幼,成份是否全同就不知道。還有越南檬,這次圓身了,是否又是同一樣東西?香港貴刁好像只有炒的,以前出過像即食麵的貴刁包。

我記起為什麼讀到...而大驚,因為明明台灣叫那個國家作義大利,一直不解為什麼在麵時變成意麵。

食物大類果然有地域性,我承認扁的「也」可以是麵,但問我麵長什麼樣,就只能是伊麵或雲吞麵。

>說說你對海濱住宅的愛究竟是甚麼吧。
想了幾天想不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