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量度份子的直徑﹖最近在一本普及物理的書上看到一個不能再簡單的辦法。把油倒在水面﹐油會擴散﹐直至份子不再疊高。這時油面的高度便是一層份子的高度。把油的體積除以油面的面積﹐便是份子的直徑。
寫到這裏才想起我好像也曾做過這個實驗。忘了。
伸延閱讀﹕
Len Fisher, How to dunk a doughnut : the science of everyday life
費希爾﹐搞笑學物理
Measuring the thickness of a molecule
technorati tag: physics diameter of a molecule
2006-12-24
逆向錯讀
有些人讀「銀」字[ngan4]、「牛」字[ngau]時略去帶頭的帶鼻音聲母[ng]﹐一般稱為懶音﹐這不算新鮮事。新聞報幕員絕少會唸懶音(但也有近例)﹐應該說唸懶音的早過不了應徵面試。但近年無論在無綫、亞視或有線﹐都聽到一些原本沒有鼻音的字給故意加上鼻音。「亞洲」、「歐洲」、「澳洲」等常用詞語大概每天都會出現﹐不論哪個記者都把它們加上[ng]。
我想大家都知道這幾個字不是這樣唸的﹐只是大家都怕別人指責唸懶音﹐所以寧願有唸錯﹐無錯過。最無奈也可算是亞視的記者﹐每天都要把自己公司的品牌唸錯。
讀音不是不可以隨時代而轉變﹐但這種錯讀只是基於避免指責而矯枉過正﹐明知錯而繼續錯下去。堅持讀正音的人﹐在捉懶音錯讀時﹐是不是應該也提出這種矯枉過正的現象。
請聽聽根據黃錫凌《粵音韻彙》﹐這些字怎樣唸﹕屋 亞 歐 澳
technorati tag: phonetics
我想大家都知道這幾個字不是這樣唸的﹐只是大家都怕別人指責唸懶音﹐所以寧願有唸錯﹐無錯過。最無奈也可算是亞視的記者﹐每天都要把自己公司的品牌唸錯。
讀音不是不可以隨時代而轉變﹐但這種錯讀只是基於避免指責而矯枉過正﹐明知錯而繼續錯下去。堅持讀正音的人﹐在捉懶音錯讀時﹐是不是應該也提出這種矯枉過正的現象。
請聽聽根據黃錫凌《粵音韻彙》﹐這些字怎樣唸﹕屋 亞 歐 澳
technorati tag: phonetics
2006-12-19
站在哪裏‧怎樣想
小時候見大人隨地拋垃圾﹐相信只是這人大概沒受過甚麼教育﹐才會這樣缺德﹔待我們這一代成長了﹐多人讀過書﹐世界一定會較以前文明。後來才發現﹐有沒有讀過書跟文明沒有甚麼關係﹐只跟文憑有關。還是會碰到隨地拋垃圾的人﹐年紀跟我差不多或者較我小。缺德的人﹐在我們這一代還是一樣的多。
我以為一起玩的同學對世界的看法多少也會有點相似。卻驚覺身份的改變對觀點的影響可以大至此。這些年來已經少去飲宴﹐要結婚的早幾年已經結了﹐如今一個個生孩子﹐生了孩子要找人帶。聚會中談到請外傭﹐換上僱主身份﹐同學自自然然地套上打工仔眼中的無良老闆的思維﹐交換心得﹕印傭沒菲傭醒目﹐可以少給四百元(低於法定的外傭最低工資)﹔要請新來香港的﹐不要請已熟悉香港勞動市場的﹔最初幾個月不要讓她去週日的集會﹐免得她認識鄉里之後﹐知道市價之餘又「學精」。
這樣的心得﹐不只出自一兩個同學的口。彼此環境不同﹐沒有樓債更沒有兒債的人對他們的負擔和壓力從來只能想像﹐不能領會。從前的交往叫我知道他們平時都不是會這樣看別人的人—他們不是壞人。但是那句「不要讓她去週日的集會」﹐說在半年前﹐叫我到今天仍然很不是味兒﹐而且心寒。難道站在甚麼位置便會怎樣想﹖即是屁股決定腦袋﹖
我最初的問題是﹕真做得到嗎﹖換上營業部的角度寫建議書﹐一份處處從賺錢能力着眼的分析便自自然然寫得出來﹖辯論比賽前把正反兩方的資料都準備好﹐賽前幾分鐘才抽籤決定做正方或反方﹐幾分鐘內馬上可以戴上身份﹐澟澟然地說服人家﹖還可以理直氣壯地駁斥對方的說話﹐那些抽籤時手只要摸過一點點﹐抽中另一支籤﹐自己便會說出口的話﹖
現在更貼身的問題是﹕換了是我﹐會不會也一樣﹖也聽過血汗工廠的辛酸﹐球鞋、T恤還是有的較需要的多﹔也聽過公平貿易﹐買東西還是格價要緊。
我以為一起玩的同學對世界的看法多少也會有點相似。卻驚覺身份的改變對觀點的影響可以大至此。這些年來已經少去飲宴﹐要結婚的早幾年已經結了﹐如今一個個生孩子﹐生了孩子要找人帶。聚會中談到請外傭﹐換上僱主身份﹐同學自自然然地套上打工仔眼中的無良老闆的思維﹐交換心得﹕印傭沒菲傭醒目﹐可以少給四百元(低於法定的外傭最低工資)﹔要請新來香港的﹐不要請已熟悉香港勞動市場的﹔最初幾個月不要讓她去週日的集會﹐免得她認識鄉里之後﹐知道市價之餘又「學精」。
這樣的心得﹐不只出自一兩個同學的口。彼此環境不同﹐沒有樓債更沒有兒債的人對他們的負擔和壓力從來只能想像﹐不能領會。從前的交往叫我知道他們平時都不是會這樣看別人的人—他們不是壞人。但是那句「不要讓她去週日的集會」﹐說在半年前﹐叫我到今天仍然很不是味兒﹐而且心寒。難道站在甚麼位置便會怎樣想﹖即是屁股決定腦袋﹖
我最初的問題是﹕真做得到嗎﹖換上營業部的角度寫建議書﹐一份處處從賺錢能力着眼的分析便自自然然寫得出來﹖辯論比賽前把正反兩方的資料都準備好﹐賽前幾分鐘才抽籤決定做正方或反方﹐幾分鐘內馬上可以戴上身份﹐澟澟然地說服人家﹖還可以理直氣壯地駁斥對方的說話﹐那些抽籤時手只要摸過一點點﹐抽中另一支籤﹐自己便會說出口的話﹖
現在更貼身的問題是﹕換了是我﹐會不會也一樣﹖也聽過血汗工廠的辛酸﹐球鞋、T恤還是有的較需要的多﹔也聽過公平貿易﹐買東西還是格價要緊。
2006-12-18
從商的材料
到底不是從商的材料。寫網站更新版面的建議書﹐我負責看 usability 。在我的眼裏﹐那是指怎樣照顧到最多讀者的所需﹐讓他們看得舒服、找到要找的。上頭要我寫的﹐卻是怎樣賣公司形象、廣告放哪裏最突出、怎樣讓人一看便想申請服務﹐即是怎樣賺錢。有一個量度指標更赤裸裸的叫「revenue generating tools夠不夠」。這些一來不是我關心的問題﹐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這些東西和我對 usability 的理解出現根本的矛盾﹕在網上提供資訊的﹐根本不應該控制受眾怎樣接收資訊。最好就你有你講﹐我有我聽﹐老死不相往來。現在我要寫些連我自己都不相信的話﹐很痛苦。事實上也寫不了。我還是在自說自話。
而且寫這份建議書﹐要處處考慮看的人看得明不明白。我總傾向不要低估別人的智慧﹐可是在一切保險的大前提下﹐還是向 lowest common factor 靠攏。我相信這樣的東西寫多了﹐人會變蠢。
technorati tag: usability business lowest common factor
而且寫這份建議書﹐要處處考慮看的人看得明不明白。我總傾向不要低估別人的智慧﹐可是在一切保險的大前提下﹐還是向 lowest common factor 靠攏。我相信這樣的東西寫多了﹐人會變蠢。
technorati tag: usability business lowest common factor
2006-12-14
2006-12-12
Conform 的奴性
果真是國情有別。同一個字﹐同一個解釋﹐兩地的字典用的例句顯示兩地的不同理解。
先看 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 對 conform 這個字的解釋和例句﹕
接着看看雅虎香港字典的﹕
Cambridge 在說﹐雖然在某些機構內人一定要 conform ﹐但這是個不得已的順從。兒童 conform 更加叫人心痛。雅虎卻表示不 conform 是有害的﹐而 conform 是大家都願意做的事。每個學生都要 conform !
Cambridge 的解釋偏向「順從」外在的規範﹐沒有說那個規範是不是好的﹐只是其他人對你的預期。而雅虎的解釋偏向「遵從」一些隱含着道德高度的規則。你不守的話﹐一是你不對﹐二也對你自己有害處。「順從」是接受﹔「遵從」是帶着敬意或畏意的接受。當中的分別﹐就如那個才子說的「奴隸」和「奴才」之別。
technorati tag: conform
先看 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 對 conform 這個字的解釋和例句﹕
conform
verb [I]
to behave according to the usual standards of behaviour which are expected by a group or society:
At our school, you were required to conform, and there was no place for originality.
conformity
noun [U]
It's depressing how much conformity there is in such young children.
接着看看雅虎香港字典的﹕
vi.
1. 遵照,遵守;適應[(+to/with)]
If you don't conform to the traffic laws, you might get hurt.
如果不遵守交通法規,則可能受傷。
Most people willingly conform to the customs of society.
大多數人都願意遵守社會習俗。
vt.
2. 使符合,使一致[(+to/with)]
Every student is required to conform his behavior to the rules.
每個學生都必須遵守校規。
Cambridge 在說﹐雖然在某些機構內人一定要 conform ﹐但這是個不得已的順從。兒童 conform 更加叫人心痛。雅虎卻表示不 conform 是有害的﹐而 conform 是大家都願意做的事。每個學生都要 conform !
Cambridge 的解釋偏向「順從」外在的規範﹐沒有說那個規範是不是好的﹐只是其他人對你的預期。而雅虎的解釋偏向「遵從」一些隱含着道德高度的規則。你不守的話﹐一是你不對﹐二也對你自己有害處。「順從」是接受﹔「遵從」是帶着敬意或畏意的接受。當中的分別﹐就如那個才子說的「奴隸」和「奴才」之別。
technorati tag: conform
2006-12-07
嚟講呢
信報游清源寫「阿呢一族」﹐即是每句話都加個「呢」字的人。還有「阿囉一族」和「阿嗄一族」。他說他們「共同構成一個語言貧乏的都市」。
還有一族人沒有誰會談及﹐那就是「阿嚟講呢一族」。這族人的分佈非常集中﹐只見於證券分析界。另一方面﹐這族人也在業界佔主導地位。這族人為了保證有話永不遏息地從嘴裏吐出﹐每三兩句句子之間便會發出「……嚟講呢」這度不死符。查電台DJ也要留心勿讓 dead air 出現﹐但DJ說「……嚟講呢」的﹐絕無僅有。畢竟DJ可談的話題廣得多﹐而且不必要煞有介事地講模棱兩可萬試萬靈的癈話。
還有一族人沒有誰會談及﹐那就是「阿嚟講呢一族」。這族人的分佈非常集中﹐只見於證券分析界。另一方面﹐這族人也在業界佔主導地位。這族人為了保證有話永不遏息地從嘴裏吐出﹐每三兩句句子之間便會發出「……嚟講呢」這度不死符。查電台DJ也要留心勿讓 dead air 出現﹐但DJ說「……嚟講呢」的﹐絕無僅有。畢竟DJ可談的話題廣得多﹐而且不必要煞有介事地講模棱兩可萬試萬靈的癈話。
2006-12-05
死
死可怕嗎﹖可怕在甚麼地方﹖「是死亡所代表的失去」﹖「對死亡一無所知而感到害怕」﹖「害怕步向死亡的痛楚」﹖「不捨得」﹖「害怕死時心願未了」﹖「寧願沒有徵兆突然死去﹐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病痛才去世」﹖「至愛的死亡﹐對在生者構成甚麼意義」﹖「假如我患上絕症﹐我會……」
去了牛棚書展﹐買了《訪問死亡——大學生的生死筆記》。這本書紀錄了嶺南大學「生死學」課程 的學生對死亡的看法﹐當中不少都有喪親的體驗。中國人社會很少談死﹐難得見到這麼多人講述自身的體驗和看法。誠意推薦。
對我來說﹐死最可怕的是痛楚。我寧願沒有徵兆突然死去﹐不嫌貪心的話﹐最好一睡不起。我覺得我在世也沒有得到甚麼﹐所以都不怕有甚麼可以失去﹐也說不上怎樣捨不得。要是有甚麼宏願﹐很在意要把它實現的話﹐也不會讓自己過着如今日日如是的生活吧。對死亡一無所知﹐我倒不認為是件讓人害怕的事。我去一個陌生的國家前﹐都會很緊張﹔但去一個到過的國家的陌生的地方前﹐倒沒有這麼緊張。可能我的不安來自另一種語言、貨幣、交通和生活習慣。到埗前緊張﹐一到埗便覺得不外如是﹕也沒有很不同啊。我很喜歡在旅途上這種充滿未知的不安。當時很辛苦﹐過後便是樂趣。假設人死後仍有知覺﹐那麼死亡大概也像去一趟陌生的旅程﹐雖然沒有可靠的旅遊書介紹那個國度的風土人情。可怕的倒在於只有單程車票﹐那邊無論是好是壞﹐都回不了頭。既然回不了頭﹐只好在這邊儘量把風光能看多少是多少。
書中說﹕「年青的同學大半選擇前者(寧願沒有徵兆突然死去)﹐他們感到﹐如此才夠灑脫﹐更重要的是﹐毋須忍受疾病的煎熬」﹐「有過近親死亡經歷的人﹐卻不會如此想」。他們都很難接受近親突然死去﹐很多都因為無法償還對方的愛而內疚。
我自己步向死亡之路寧願長或短﹐想這個問題時還要考慮親人的感受﹐我想像不到。這個跟我對家的疏離有關。跟朋友談起我早前的長途旅程﹐F說她「也愛去旅行,卻總是期待結束後回家的感覺」﹔HY說她也是﹐我說我從沒有這個想法﹐她說我「很不正常」。都說家是最後的避風港﹔但我家在高層﹐向東北﹐一半面向大帽山﹔冬天刮大風時我家永遠較街上更冷。這種物理上的冷多少也投射到心理上。當然我家各人之間的老死不相往來﹐才是叫人對家抱疏離態度的主因。那年上課﹐我談到我喜歡抽離﹐一個同學對我說的一句話很精要﹕「那許你沒有試過認真對待一件事」。
大部份親戚我每年最多只在新年見一次。其中一些過身時﹐說實在﹐沒有感覺。於我最親的兩個﹐一個是伯伯﹐一個是婆婆。那年中五暑假在家閒着﹐接到電話﹐說伯伯快不行了﹐要我通知爸爸。那時爸爸駕小巴﹐我走到站頭﹐逐架車看裏面的司機是不是我爸。爸每天駕的路線不一定一樣﹐所以有可能那天他跟本不走那條線。我找了很久﹐找到了﹐跟他說了﹐之後我便回家。他似乎仍要上班﹐走不開。我回家後不久又接到電話﹐伯伯去了。爸爸應該趕不上到醫院。之後便是我生平第一次進殯儀館。
婆婆過身時是聖誕新年之間﹐我在法國Strasbourg﹐那時要找在英國的姐買飛機票﹐姐在電話說婆婆快不行了。我一個人在外﹐也沒有甚麼做得到。三數小時後﹐姐打來說﹐去了。我也沒有打電話回家﹐也沒有飛回去。後來媽媽跟我說﹐不敢要我回家。
爸媽都老了。近年想起﹐也怕他們去的一天來臨。怕甚麼呢﹖我怕的是那個轉變。
註﹕那個「生死學」課程﹐是不是這個﹖ http://www.ln.edu.hk/philoso/PHI222(homepage)/about_course/about_course.html
又﹕在Google查不到這本書﹐看看版權頁﹐原來出版日期是2006年12月﹐新書啊。也許要等一陣子才可以在書店見到它。
technorati tag: 死 death
去了牛棚書展﹐買了《訪問死亡——大學生的生死筆記》。這本書紀錄了嶺南大學「生死學」課程 的學生對死亡的看法﹐當中不少都有喪親的體驗。中國人社會很少談死﹐難得見到這麼多人講述自身的體驗和看法。誠意推薦。
對我來說﹐死最可怕的是痛楚。我寧願沒有徵兆突然死去﹐不嫌貪心的話﹐最好一睡不起。我覺得我在世也沒有得到甚麼﹐所以都不怕有甚麼可以失去﹐也說不上怎樣捨不得。要是有甚麼宏願﹐很在意要把它實現的話﹐也不會讓自己過着如今日日如是的生活吧。對死亡一無所知﹐我倒不認為是件讓人害怕的事。我去一個陌生的國家前﹐都會很緊張﹔但去一個到過的國家的陌生的地方前﹐倒沒有這麼緊張。可能我的不安來自另一種語言、貨幣、交通和生活習慣。到埗前緊張﹐一到埗便覺得不外如是﹕也沒有很不同啊。我很喜歡在旅途上這種充滿未知的不安。當時很辛苦﹐過後便是樂趣。假設人死後仍有知覺﹐那麼死亡大概也像去一趟陌生的旅程﹐雖然沒有可靠的旅遊書介紹那個國度的風土人情。可怕的倒在於只有單程車票﹐那邊無論是好是壞﹐都回不了頭。既然回不了頭﹐只好在這邊儘量把風光能看多少是多少。
書中說﹕「年青的同學大半選擇前者(寧願沒有徵兆突然死去)﹐他們感到﹐如此才夠灑脫﹐更重要的是﹐毋須忍受疾病的煎熬」﹐「有過近親死亡經歷的人﹐卻不會如此想」。他們都很難接受近親突然死去﹐很多都因為無法償還對方的愛而內疚。
我自己步向死亡之路寧願長或短﹐想這個問題時還要考慮親人的感受﹐我想像不到。這個跟我對家的疏離有關。跟朋友談起我早前的長途旅程﹐F說她「也愛去旅行,卻總是期待結束後回家的感覺」﹔HY說她也是﹐我說我從沒有這個想法﹐她說我「很不正常」。都說家是最後的避風港﹔但我家在高層﹐向東北﹐一半面向大帽山﹔冬天刮大風時我家永遠較街上更冷。這種物理上的冷多少也投射到心理上。當然我家各人之間的老死不相往來﹐才是叫人對家抱疏離態度的主因。那年上課﹐我談到我喜歡抽離﹐一個同學對我說的一句話很精要﹕「那許你沒有試過認真對待一件事」。
大部份親戚我每年最多只在新年見一次。其中一些過身時﹐說實在﹐沒有感覺。於我最親的兩個﹐一個是伯伯﹐一個是婆婆。那年中五暑假在家閒着﹐接到電話﹐說伯伯快不行了﹐要我通知爸爸。那時爸爸駕小巴﹐我走到站頭﹐逐架車看裏面的司機是不是我爸。爸每天駕的路線不一定一樣﹐所以有可能那天他跟本不走那條線。我找了很久﹐找到了﹐跟他說了﹐之後我便回家。他似乎仍要上班﹐走不開。我回家後不久又接到電話﹐伯伯去了。爸爸應該趕不上到醫院。之後便是我生平第一次進殯儀館。
婆婆過身時是聖誕新年之間﹐我在法國Strasbourg﹐那時要找在英國的姐買飛機票﹐姐在電話說婆婆快不行了。我一個人在外﹐也沒有甚麼做得到。三數小時後﹐姐打來說﹐去了。我也沒有打電話回家﹐也沒有飛回去。後來媽媽跟我說﹐不敢要我回家。
爸媽都老了。近年想起﹐也怕他們去的一天來臨。怕甚麼呢﹖我怕的是那個轉變。
註﹕那個「生死學」課程﹐是不是這個﹖ http://www.ln.edu.hk/philoso/PHI222(homepage)/about_course/about_course.html
又﹕在Google查不到這本書﹐看看版權頁﹐原來出版日期是2006年12月﹐新書啊。也許要等一陣子才可以在書店見到它。
technorati tag: 死 death
履歷表
德國人朋友畢業後選擇在港工作。今年辭工﹐回老家走走﹐又回香港再找工。上過求職公司﹐她說那兒的人較她更在意她的career path該如何計劃。她回德國時﹐感到自已有很多時間。不是指每天的自由時間﹐而是未來對自己開展的可能。但在香港﹐大家都在計劃前途﹕我要怎樣走﹐幾歲要達到甚麼。她見工﹐老闆問﹕(辭工後到現在)這三個月﹐你作了甚麼﹖她很奇怪﹐心想人生漫漫長路﹐三個月不工作也算不得怎樣吧﹐為甚麼一定要讓工作填滿人生。她回說回了老家。好在老闆接受人在外是要回老家的。
我的同事也覺得不要讓履歷表出現空檔是重要的。空檔的定義是由一個月起。於是我們都為了那幾行字出賣青春。
technorati tag: work resume
我的同事也覺得不要讓履歷表出現空檔是重要的。空檔的定義是由一個月起。於是我們都為了那幾行字出賣青春。
technorati tag: work resume
印
今天收到一個電郵﹐末段除了慣常的自家廣告和唬人的保密警告﹐還有這一段﹕
Pensez à l'environnement avant d'imprimer ce message.
Think of the environment before printing this mail
很好。
technorati tag: environment email print
Pensez à l'environnement avant d'imprimer ce message.
Think of the environment before printing this mail
很好。
technorati tag: environment email print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